IPC行業發展制約:
與過去20年商業電腦行業的蓬勃發展相比,工業電腦IPC的增長相對較弱。主流IPC玩家的商業模式是提供系統集成和解決方案來產生價值。從行業需求來看,這種以商業為導向的B2B市場很難像B2C消費電子行業那樣向大量消費者推廣,也不是每個行業都能買得起一整套解決方案。從產業供給來看,由于不需要這么高端的技術,新的競爭者很少,行業缺乏競爭也使得相關供應鏈不夠成熟,行業沒有快速提升的動力。
IPC行業面臨的挑戰:
1、深入消費類應用場景:工控機應用重心從制造向貼近消費者轉變。
2、小而多樣的生產管理重點:工業計算機過去多用于制造現場,數量非常龐大。當前工控機行業將面臨越來越多、數量少的多樣化生產模式。工控機的零部件很多,其中很多是精密的關鍵部件,比如CAMERA、DRAM、CPU等,而這些關鍵部件的價格很高,所以在小批量趨勢下把控材料很重要和品種。
3、軟硬件一體化,卓越體驗的挑戰:過去,工控機制造商更關注的是單一行業的需求,比如制造業。但現在我們需要涉足不同的行業。如何理解不同的行業,如何實現專業的功能和良好的體驗,是需要突破的挑戰。
IPC行業未來趨勢:
行業內的供應鏈趨勢:
制造事業部專業化——從整個制造過程供應鏈的角度來看,事業部越來越專業化。過去,從SMT/DIP到整機組裝,可能由同一家公司完成。然而,這樣的一站式流程將需要越來越昂貴的設備、人員和專業精神。因此,近來工控機廠商開始拆解制程,慢慢將SMT/DIP等制程外包,專注于系統整合。
生產基地和供應鏈的第二次搬遷,風險分散,過去,臺灣許多制造商將其生產基地轉移到更高成本的制造工藝或電子行業的供應鏈到中國或東南亞,只保留最終產品組裝在當地。最近,感覺客戶正在慢慢將生產和供應鏈的重點轉移到東南亞。除了受到中美貿易戰的影響,要規避風險,也因為市場向東南亞轉移,要貼近當地市場。
商業模式的轉變:
臺灣整體工控機產業位居全球IPC領域前三名。然而,世界各地的許多制造商都在迎頭趕上,尤其是在同質化競爭激烈的中國。因此,近期很多臺灣廠商從單純的OEM轉為包括設計在內的ODM,有的甚至轉為OBM進行品牌經營。臺灣廠商逐漸開始在品牌管理上花費時間和精力。品牌管理不僅關注生產,還必須考慮整體質量歷史和售后維護體系是否能夠滿足客戶。而且維修系統不能只設在臺灣,必須設在靠近市場的地方,如歐美等。